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成立于2001年4月,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校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尚文大道906号,占地面积约900亩,校舍面积30多万平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0多万平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000多万元。体育文化设施完备,后勤服务设施功能齐全,馆藏纸质图书100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资源27个。拥有现代化教学楼(配备有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标准田径运动场、四人间带空调学生公寓、多功能餐厅等设施。
学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做产教融合先锋,建民办高校典范”的办学愿景,始终围绕“规模与质量并重,内涵与效益兼顾”的战略主题,坚持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兴校为方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强校为支撑,以科学研究为助力,以开放办学为纽带,以文化建设为保障,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五实教学”,培养“五优人才”,立德树人,依法治校,努力把学校建成西部一流、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应用型财经高校。
1.倡导“五优”育人模式:践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统一,培养品行素养优、理论基础实、专业本领硬、学习能力强、沟通合作易的“五优人才”。
2.构建“三大模块”+“两个补充”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响应市场和学生需求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应用训练三大平台模块课程,以及面向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和应对职业诉求的认证教育两大学分补充课程。
3.打造“一体两翼”师资团队:以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和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硕(博)士为校本教师的主体,“一翼”为来自行业、企业的杰出中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翼”为来自母体学校的优秀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学术型”教师团队。
4.推进“一核多点”国际化办学:以试点“3.5+1和4+1本硕无缝衔接国际化”为核心,积极推进游学、交换生等多点国际化办学形式。
5.构建“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科研体系,打造一支由企业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其他单位团体优秀科研人才及校本教师构成的科研团队,推动科研教学相长。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设有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人力资源部、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后勤保障处、基建处、科研处、国际合作交流处、保卫处、信息化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等15个职能部门和金融学院、会计学院、财富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商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物流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讯飞人工智能学院等9个二级教学单位及基础课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个直属教学单位。
学校现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文学4个学科门类,开设33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金融学、物流管理、会计学、软件工程等5个专业为重庆市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数量居重庆同类高校第一;金融学学科专业群(含金融学、保险学、信用管理、投资学、经济学)为重庆市高校中唯一的金融学类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金融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会计学等3个本科专业获批为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获批数量位居重庆同类高校第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有教职员工442人,其中专职教师235人。其中93%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5%以上。学校长期聘请国内外高校学者、业界专家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和实践教学指导。
学校教师水平受到社会高度认可。先后有教师入选清华大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领军人才(后备)和青年英才(后备)培养项目。学校教师也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级优秀人才、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重庆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十大年度人物等。
学校树立了打造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为一体的“重庆市产教融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建成面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庆市产教融合示范性高校”和“全国产教融合示范性财经高校”的发展目标。
学校是重庆市同类高校中唯一同时开设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的高等学校。学校形成了1.0+2.0+3.0模式,实施了“1+2+X”战略(即以“重庆(巴南)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龙头,以产教融合试验园(云教育产业园)和融智产业园(校园二期)为两大平台,推进产业学院、共建专业、特色项目班、师生创业公司、产学研特色智库等建设)。学校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与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共建甲骨文大数据学院、与惠普企业(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共建惠普软件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办了京东京苗班、龙湖物业班、北控滨南班、直通国际英才班等特色项目班;与阿里巴巴、宗申动力、重庆土勘院、誉存科技等近15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实习实训。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应用型研究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打造行业特色智库,不断提升科研质量水平。目前已形成13个科研平台,其中包括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三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平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学校科研立项层次、类别不断获得突破。目前国家级项目已涵盖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同时学校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一直在重庆同类高校中均保持中文核心、CSSCI(CSCD)检索论文总量、结构占比第一。其中我校教师在 SCI 国际期刊《Journal of Grey System》杂志上的论文《Forecasting th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of Commercial Sector in Hong Kong Using a Novel Grey Dynamic Prediction Model》(基于灰色动态预测模型的香港市商业用电量预测)成功入选全球前1%ESI高被引论文(实际排名:Top全球前0.69%),成为重庆唯一发表ESI高被引论文的民办本科高校。我校教师多项决策建议被重庆市社会学科界联合会《重庆社科智库成果要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参考》等内参刊用,并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其中1项决策建议获得中央政治局委员肯定性批示。
展开全文